Snap from Wall Street: Money Never Sleep
上小學時,電視非常流行古裝劇,裡面往往有種角色:員外,他通常會經營布莊、中藥、鹽批發等生意。而他會有很多的奴才在店裡幫忙。我當時,覺得「有錢」真好,這樣就可以去買一些奴才回來,再要求他們為我賺錢,然後賺了錢後,再去買更多的奴才回來賺更多的錢。如果員外心地好一點,不要剝削奴才,他可以每個月發 5 兩白銀的薪水,然後只要求奴才賺 6 兩回來,這樣作生意很簡單呀!
可是那時的這種想法,一直覺得有問題才是。因為這樣是真理的話,只要有點錢的人,去買了奴才回來,他就會變得愈有錢,所以賺錢應該不難才是呀! 可是,我聽大人們或是老師的談話,總覺我得很努力,以後才賺得到錢,他們都說:「賺錢沒那麼簡單」。
長大後,我才了解「風險」及「管理技術」是賺錢的影響因素。並不是蛋一斤進價 18 元,銷價 25 元,就可以賺 7 元的,這其中有管理成本、供需、景氣等問題,所以拿錢去賺錢是有風險的,不是每次一定賺。
所以每次聽到有人說:「投資客炒作房地產,一般民眾苦不堪言。」我就覺得他們只有小學程度。
有錢的人作什麼事都賺錢的話,那國泰人壽、富邦人壽、新光人壽的錢那麼多,它們去投資房地產不是賺更多嗎? 結果從次貸風暴後,也只有富邦金的股價比之前高,國泰金差不多腰斬,而新光金更爛,還在面額左右,大概只有風暴前的四分之一。
這三家壽險公司的錢還不算多,我們來看看一個更大經濟體的數據: NIKKEI 225 指數,因為當時還沒有 REIT 指數,所以拿了與房地產相關的日經 225 來看也差不多。
它三萬點的時候,當時到處充滿了日本第一的氣氛,不管是在物質上,連管理觀念也是,大家都視日本為導師,還有一本小說
rising sun 是以那個時代作背景寫的。結果, 20 年過去了,日本房地產現在很了不起嗎! 而 20 年通常不過是一般人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歲月而已。
人的一生,通常也只會買一次房子,你希望是在股市三萬點時買,還是一萬點買,要你等二十年(不是存錢存二十年喔!),你願意嗎? 我很願意。股市、房地產指數來來去去,為什麼一定要在行情好的時候進場呢?
更何況,
房地產根本不是好的投資商品。以抗通膨及增值角度言之,股票、債券才是更好的投資標的。
但以整個人生來說,房地產、股票、債券這些金融資本也並不是全部,還有時間資本、人力(知識)資本及健康資本這些要考量。
對一般人而言,年輕時,健康資本比較多,但有極限值,而金融(物質)資本比較少; 在年老時,則相反。人力資本則是初期少,而後慢慢增加,到了一定年限後,又大幅下降。只有時間資本不變,永遠是一天 24 小時。以資本來定義人的擁有物,乃在於我要將之代換成單一度量單位:「錢」。
- 金融資本: 貴金屬、股票、債券、不動產…等。
- 人力資本: 每單位時間可換取的金錢數。
- 健康資本: 一般是放在人力資本內,不過,我喜歡把人力資本視為知識相關,所以把健康資本額外提出,方便我說明。
- 時間資本: 時間刻度。你的一小時絕對等於我的一小時,也等於其他人的一小時。
也就是說你所賺取的薪資是: 人力資本 * 健康資本(最高為 100%) * 時間資本 。
好的工作策略是保持健康,壓低時間資本,提高人力資本來獲取薪資最大化,而不是用提高時間資本來換。
這四項資本中,只有人力資本、金融資本會隨著外在環境因素改變,像是房地產、股市價格、消費水準等,簡單講景氣好時,知識能力不變,但你的人力資本及金融資本多會上漲,但對年輕人而言,從人力資本的差價收益將高於金融資本。所以,還沒買房子的年輕人,應該對於近期的房地產、股市大漲感到高興,因為這會帶動你的人力資本上漲,如果你還沒感覺到,可能有兩種因素: 產業的遞延效應及人力資本不足(或是說知識能力不顯著)。
對一般人而言,最佳劇本是年輕時,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識能力,在處於景氣上昇的階段,人力資本可以大幅上升。等到 40 ~ 60 歲時,房地產價格下跌,開始準備購買房地產,最後在退休階段,景氣依舊處於下降階段,雖然這時所擁有的金融資本也會下跌,但應付生活的退休年金卻是不變的,反而物價下跌是個幫助,更何況自己的時間也不多了,最好是人死的時候,剛好也把金融資本花光光。
所以,投資客對年輕人的貢獻比較大,當他們在炒作房價、股價時,你的人力資本上升快速。切記,此時有多餘的錢,也是拿去買股票、債券,而不要買房地產。等到房價泡沫化,最後一個投資客開始認賠殺出後,就會像 NIKKEI 225 一樣,再等個十幾二十年後,就可以買到非常便宜的房子了。
以上是非財經本科的我,所作的財經建議。接下來,我提一些營建本科的建議:「應該要在買家市場時,購買房地產,而非在房價漲翻天的時間點,購買房地產。」
因為房價漲翻天時,建商搶建、材料高貴、工人難找,而工人的施工品質仍舊一模一樣,還可能更爛,因為他們錢容易賺後,也容易拿蹺了,這時候蓋出來的房子,往往沒有品質,因為要趕著交屋,建商可以拿到現金,再去蓋新的房子,所以監造也就隨隨便便了。
之前股市上萬點、國壽一千多元時,就有建商是用現金找工人的,當時到處都缺工,所以他的作法是工人當天施工當天領現金,而這個方法,讓他的工地不缺工可以快速完工,快速推案。據說,他的工地當時可以七天一個樓層,這有學過混疑土材料學的同學,應該都知道作這樣對不對!!!
最後我想說的是:「房子是用來住的,買到高品質、低價格的房屋才是王道。」
= 補記 =
早上的埔里好冷,讓我打字十分痛苦,文章也就寫得零零落落。現在剛洗完澡,通體舒暢,十指靈活,所以把我上面的文章作個重點整理。
一、投資客花錢買房產並不是必定賺錢的,所以一般民眾心中如果存在「他們炒房=>賺了大錢=>帶動物價=>一般人買/住不起房子=>生活不好過」這種邏輯,它是不成立的。如果投資客賠錢,那相對的,買下他們房屋的新屋主是十分高興的,這一點從
次貸風暴過後,美國一堆低價法拍屋熱賣情況可見一斑。投資客的熱錢能助漲,也會助跌。
二、投資客買房子,通常不會是自住的,畢竟台灣也就二千三百萬個屁股要坐椅子,蓋了五千萬棟房子出來,並不會就多了二千七百萬個屁股,所以,建商在高價搶建房子後,它們勢必會挪出老房子的空間,給別的屁股坐,這對租屋市場而言,是有拉低租金的效應,對普羅百姓而言,算是件好事(P.S. 因為我喜歡高物價,所以我不喜歡看到東西太便宜,為什麼我喜歡高物價,這理由要從驚豔芬蘭講起,我到時再寫篇文章說說)
三、物價拉高的效應,對年輕人的幫助比較大,因為年輕人的薪資會跟著上漲,所以一個不打算買房子的年輕人,他的薪資會變多,房屋租金變得更便宜,等到老一點的時候,又能撿便宜的法拍屋,我實在不覺得他們該抱怨。
四、只有在買方市場下所蓋的房子,可以談品質。在賣方市場下所蓋的房子,要談品質可以,你絕對會多花不成比例的金錢才談得了。這道理,就像 iphone 4 一樣,當大家瘋狂都要 iphone 4 時,它再有問題, apple 也無所謂,因為好手機有人要,但爛手機也賣得出去, apple 何必把 iphone 4 作得更好,最好是賣了一批不良的 iphone 4 後,再來多賣一支 iphone 5 ,扒你兩層皮。
五、房子買了,不會只漲不跌的。二十年前,台中市精華地段在火車站附近,那時那裡還有遠東百貨哩。而現在呢! 七~十期附近更棒,連市政府自己都遷到那邊去了。可笑的是二十年前,西屯區、南屯區到處都是農田,二十年前會在那里投資置產的,大概都是笨蛋,除非是農夫,才會想住在那裡。我阿公就是不愛種田,覺得讀書比較高尚,所以把我們家從何厝搬到戰車部隊這邊,結果呢! 造成我現在只能用功讀書,努力工作,否則阿公乖乖種田,我爸就會是個田溝仔了。如果你在二十年前,花很大的一筆錢買下台中市區附近的房子,光跌的價錢,你就會後悔為什麼不是租房子就好了,而且二十年後,你還可以想搬那就搬那,不會有棟房子拖累。
六、我認為房地產要有必勝的致富之道,只有官商"合作"開發才有機會,除此之外,尚有法拍這條路,而其他會賺到錢都是靠運氣的,在投資角度上,房地產比股票、債券還不如(P.S. 但在避稅效果上,就不一定了)。
七、人多的地方不要去,這是我人生抉擇的最大原則。所以,對我而言,台北不是個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