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意外的空閒,在回家路程中繞到草屯土城一賭「龍泉圳教育文化園區」。我是土木系的學生當然對水利設施構造物有興趣,而龍泉圳歷史的部份就請自行到下面網站了解。
- 龍泉圳簡介
- 【誰的百年?】影像展-龍泉圳記念碑
- 草屯鎮志(第642頁,第四章龍泉圳開發補述)
這個園區是去年(2011)暑假協辦農村再生工程講習會時,前台東農田水利會組長劉志賢講師提到的。
該園區將常見或重要的水利設施以小比例模型呈現,有各式渠道、沉砂池、渡槽、分水工、倒虹吸工等,水門則是實物,而石筍則是歷史用具了(我想應該是吧? 因為現在都用挖土機作導水路了,沒人還這麼辛苦用石筍了吧!)
該園區將常見或重要的水利設施以小比例模型呈現,有各式渠道、沉砂池、渡槽、分水工、倒虹吸工等,水門則是實物,而石筍則是歷史用具了(我想應該是吧? 因為現在都用挖土機作導水路了,沒人還這麼辛苦用石筍了吧!)
我也有把解說牌拍下來,各位在看各項設施時,可前後對照。
農田水利會是一個很特別的組織,我個人認為它在過去就是一個充分表現團隊合作(政治)的自治團體。人類社會從漁獵進入農耕社會,第一件事要解決的是「水」怎麼分! 因為陽光、空氣不用費心,大家自然分得到,而「分水」這件事在人口密度高的地方益顯重要,它也不是有錢的人自己悶著頭找人自幹就夠了,一條水路從溪流引水、沉砂、入灌溉渠道、進自己的田、出排水渠道等所經過的地不可能都是同一個人的,而且 10 塊農田也沒必要有 10 條灌溉渠道、 10 條排水渠道,它又不是電信線路,不需專線專用。灌溉系統從沉砂池後進入大給水道,再分到中給水道,後進入小給水道,最後進入農田,而兩塊農田可以是共用大給、中給、小給,只在最後是高地農田先進水,再吐水給低處農田進水。這裡是臺中農田水利會的 「灌溉排水系統區分與管理組織體系」介紹。
因為大家要合作才能有省錢、有效益地讓自己的農田吃到水,這樣一起出錢出力統籌一個組織是自然而然會發生的事。所以一直以來在大部份的時間上(如果有讀歷史的話,有段時間是官派或私營的),各地水利會會長都是管理範圍內的農民投票選出來的(雖然常常看得到某政黨的色彩,但那又是旁話了)。
在農田水利入口網的農田水利事業中可看到一句話: “農田灌溉關係民生甚重、農地甚廣,我國為以稻米生產為主要作物的最成功國家之一,經過長期的發展,不僅現有之營運組織頗具規模,現有之灌溉工程設施亦頗為完善,因此就灌溉技術、用水調配及營運管理組織是世界上少數最成功的國家。為了有效調配運用灌溉水資源,臺灣地區設有十七個農田水利會,除調配用水外並負責維護其轄內之灌溉設施,以維持農田灌溉用水之供應及排除多餘之水量。目前農田水利會重要設施包括導水路、幹線、支線、分線、中小給水路、隧道及排水路,攔水壩、水門、渡槽、渠首工、水橋、跌水工、暗渠及量水設備等,分由各地農田水利會管理營運中。“這段話告訴我們要稻米種得好,就得有良善的農田灌溉系統,沒有灌溉系統,就沒有高品質的水稻。
但國人需要高品質的稻米嗎?我今日早餐是葡萄吐司,中餐是水餃、餛飩麵,晚餐吃了一碗飯及一包維力炸醬麵,這樣的米麥比例應該跟很多人一樣,既然大家都不吃飯,反過來說,灌溉系統壞了也沒關係吧!甚至,把總用水量從農業用水撥走又如何呢?
看看同一份頁面下的第三段「水資源的開發利用」,說明了農業用水一年吃掉 154 億立方,生活用水有 24 億,而工業用水最吃虧,只吃了 17 億立方,農業吃水近工業 10 倍之多,而近年來,GDP 中農業產值輸工業產值 30 倍以上,這看起來,農業應該是扶不起的阿斗,那還給它們那麼多水幹麼,又沒賺多少錢。
我不想講我的答案,但我說說幾件事實供各位參考:
農田水利會是一個很特別的組織,我個人認為它在過去就是一個充分表現團隊合作(政治)的自治團體。人類社會從漁獵進入農耕社會,第一件事要解決的是「水」怎麼分! 因為陽光、空氣不用費心,大家自然分得到,而「分水」這件事在人口密度高的地方益顯重要,它也不是有錢的人自己悶著頭找人自幹就夠了,一條水路從溪流引水、沉砂、入灌溉渠道、進自己的田、出排水渠道等所經過的地不可能都是同一個人的,而且 10 塊農田也沒必要有 10 條灌溉渠道、 10 條排水渠道,它又不是電信線路,不需專線專用。灌溉系統從沉砂池後進入大給水道,再分到中給水道,後進入小給水道,最後進入農田,而兩塊農田可以是共用大給、中給、小給,只在最後是高地農田先進水,再吐水給低處農田進水。這裡是臺中農田水利會的 「灌溉排水系統區分與管理組織體系」介紹。
因為大家要合作才能有省錢、有效益地讓自己的農田吃到水,這樣一起出錢出力統籌一個組織是自然而然會發生的事。所以一直以來在大部份的時間上(如果有讀歷史的話,有段時間是官派或私營的),各地水利會會長都是管理範圍內的農民投票選出來的(雖然常常看得到某政黨的色彩,但那又是旁話了)。
在農田水利入口網的農田水利事業中可看到一句話: “農田灌溉關係民生甚重、農地甚廣,我國為以稻米生產為主要作物的最成功國家之一,經過長期的發展,不僅現有之營運組織頗具規模,現有之灌溉工程設施亦頗為完善,因此就灌溉技術、用水調配及營運管理組織是世界上少數最成功的國家。為了有效調配運用灌溉水資源,臺灣地區設有十七個農田水利會,除調配用水外並負責維護其轄內之灌溉設施,以維持農田灌溉用水之供應及排除多餘之水量。目前農田水利會重要設施包括導水路、幹線、支線、分線、中小給水路、隧道及排水路,攔水壩、水門、渡槽、渠首工、水橋、跌水工、暗渠及量水設備等,分由各地農田水利會管理營運中。“這段話告訴我們要稻米種得好,就得有良善的農田灌溉系統,沒有灌溉系統,就沒有高品質的水稻。
但國人需要高品質的稻米嗎?我今日早餐是葡萄吐司,中餐是水餃、餛飩麵,晚餐吃了一碗飯及一包維力炸醬麵,這樣的米麥比例應該跟很多人一樣,既然大家都不吃飯,反過來說,灌溉系統壞了也沒關係吧!甚至,把總用水量從農業用水撥走又如何呢?
看看同一份頁面下的第三段「水資源的開發利用」,說明了農業用水一年吃掉 154 億立方,生活用水有 24 億,而工業用水最吃虧,只吃了 17 億立方,農業吃水近工業 10 倍之多,而近年來,GDP 中農業產值輸工業產值 30 倍以上,這看起來,農業應該是扶不起的阿斗,那還給它們那麼多水幹麼,又沒賺多少錢。
我不想講我的答案,但我說說幾件事實供各位參考:
- 農業用水進了農田後還會滲漏至地下水,這也是雲林人鑽井還能抽到水的原因; 而工業用水用完後排出的,沒幾個人有種喝下去,如果不肖廠商沒處理就把它打進地下水層中,那更是後患無窮。
- 農業是上游產業本來附加價值就遠低於工業,而且農產品多是生活必需品,工業產品往往不是,農產品價格高不利選舉,而農夫用老農年金打發即可。
- 降低自有稻米產量,拉高麥類(或其他農產品)進口量,有助於工業產品的出口(WTO的平等互惠原則)。
- 政府忽視工廠廣設於農田之間,有助良田變成廢地,畢竟工業廢水很容易缺染農田使其失去耕作價值,而農業廢水對工廠沒什麼殺傷力。此法可間接降低農業用水需求量,提高工業用水,反應在工業產值上,更是可倍於農損產值,兩者合併計算, GDP 只有升高不會降低。
- 被汙染的農產品不會只有我一人食用,有問題會有人陪。
如果說農田水利會是自治團體,那它們營利模式是什麼?(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