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開始寫報告及論文了,重新把 CJK Latex 安裝回我的 Ubuntu ,並回顧(複習)之前的 Latex 語法,覺得十分生疏。也就研究一下 Linux 上如何把 rST 格式轉 latex 的技術。還滿簡單的。我是結合 vim 來作轉換的動作。
但是在一個使用 footnote 的地方,無論我怎麼設定,它(rST)在轉 latex 時,就是會跑掉。
我的文句如下:
在歷史的不透明性中,我們只能把垃圾資料送進模式(不一定正確)中,並得到垃圾預測 [#]_ 。
.. [#] 既然從歷史資料,我們無法歸納準則,從而避免錯誤,達到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
那麼整個歷史學科還有存在的必要性嗎? 這一點,是我這個歷史門外漢的疑點。
最後在第四部中,說明幾個如何面對「未來不可預測」的方法,
像是儘可能地嘗試,別擔心小失敗。
轉成 pdf 後,發現「最後在第四部中…」這一句也會變成 footnote 中的文句。
而如果使用:
在歷史的不透明性中,我們只能把垃圾資料送進模式(不一定正確)中,並得到垃圾預測 [#]_ 。
.. [#] 既然從歷史資料,我們無法歸納準則,從而避免錯誤,達到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
那麼整個歷史學科還有存在的必要性嗎? 這一點,是我這個歷史門外漢的疑點。
最後在第四部中,說明幾個如何面對「未來不可預測」的方法,
像是儘可能地嘗試,別擔心小失敗。
則「最後在…」的文句其階層不同於「在歷史的不透…」。
最後,我終於找到解法了,就是把 footnote 解釋文句放置於該段落的最後段,如此一來,它就不會破壞文句階層了。其最後結果如下:
在歷史的不透明性中,我們只能把垃圾資料送進模式(不一定正確)中,並得到垃圾預測 [#]_ 。
最後在第四部中,說明幾個如何面對「未來不可預測」的方法,
像是儘可能地嘗試,別擔心小失敗。
.. [#] 既然從歷史資料,我們無法歸納準則,從而避免錯誤,達到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
那麼整個歷史學科還有存在的必要性嗎? 這一點,是我這個歷史門外漢的疑點。
嗯~這個排版問題,我花了二個小時。可見我多麼要求排版品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