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對數字很有感覺/興趣,所以當初在接觸股票時,對除息、除權、本益比、營收、融券比…等一大堆數字可是樂在其中的。不過愛鑽研不等於會賺錢,要不,唸台大電機/法律/醫科的,可是最會作股票的人。
在我賠了不少錢後,我體會到一件事:「投資不應該只是用錢滾錢的。」
當市場趨勢( )時,你( )股票將可以獲利。
結果呢!大部份的學生都填了上昇/買進,只有少部份的人會填下降/賣出。這反應了大家都是習慣作多,而作多者必須買進股票,所以在投資的策略上,已經輸了一半。
而事實上,一般投資者多半也只有買進的方式才能作投資,因為他手頭是沒有股票可以放空的,於是,想要投資的人就必須在市場上挑個個股或是基金作「買進」的動作,然後給它時間,期待它上漲。因為投資者只能「買進」正確的股票,也就比較不容易獲利。
實際上,一般投資者所能作的投資,也的確只能「買進」個什麼東西,而不能靠「賣出」來賺錢。像我常常接到一些銷售儲蓄壽險、期滿領回意外險的電話,這些保險公司也把保單作得像股票一樣地賣,只是它風險低、獲利低(甚至沒獲利)。
在一個市場趨勢不明朗或是走空頭時,你應該讓自己放個假,把錢好好地存在銀行中,然後不再看股票,至少銀行利率是正值而不是負值,空手也是一種投資。
但如果我繳的學費只買了「空手也是一種投資」的觀念,那這也太貴了。
另外買回來的觀念是:「投資自己」 以及「除了出錢,你還得出時間」。
如果你可以一個月花三千元繳錢買基金,那當然可以花三千塊去學美語、寫程式、體操…,那為什麼不這麼作呢?因為基金會漲價,但美語不會、因為錢才有複利效應,程式沒有、因為就是要賺錢,又不是要賺體操。
所以有些人對自己不好,但每個月總可以省點錢來作「投資」別人的事,既然把「資源」放在別人身上,所以自己的工作、身體也就不期待突出表現,反正等退休,基金經理人會給你「公道」的。
但是你認為一個月存 3000 元,以年利率 6% 來算,存了 30 年後你可以拿到多少,答案是 284 萬,以 10% 來算,可以得到 592 萬,這還是理想狀態喔!如果你挑錯基金的話,那就難說了。
如果是投資自己,則未來無窮,別再省那點小錢,捨棄了讓自己成長的機會,又或者投資自己後,你的未來還是那個樣,那也別氣餒,畢竟這是毀在自己手裡呀!
註1 斜字粗體刪除文字是我在股市慘賠後的心得,但是在看過效率市場理論及綠角的文章後,這一段文字已經是不對的了。
This is quite thought-provoking!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