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一中商圈附近看過一個平面廣告。內容是游擊手手套擺放在二壘壘包前,等待盜壘跑壘員滑向二壘,右上角的標語:「0.02秒的差距」。廣告中的游擊手就是鐵人 Cal Ripken, Jr. 。他的連續出賽場次達2130場,記錄是從1982年開始,在此期間共經歷三位美國總統,五位台灣行政院長,八位日本首相。能達到如此多場次的因素只有兩個:身體健康不受傷、打擊守備表現好。
這廣告的涵義應是說明棒球是一種細微的運動,勝負差距往往只差幾公分。
但我有另一種想法:事前練習比拼命比賽重要。如果沒有事前的練習,那就不該拼命地比賽了,拼了也就是爛命一條。
在廣告中,跑壘員如果拼命地跑,這 0.02 秒的差距是不是可能補足?是/不是都有可能,但以喜劇收場的日本漫畫通常都是可以補足的。只要拼了命什麼都行,我印象中最深刻的就是「 魁!!男塾」,在一次與他校比賽中,有一個男塾學生以意志力背著一名老婆婆跑贏了全力準備的馬拉松冠軍選手,嗯~的確是漫畫。
如果生命中就只有一場比賽,贏了當然是可以沒命的,但生命中往往有著不停的比賽,這一場結束,下一場開始,為什麼要在第一場就把命給拼掉了呢!!能夠經歷長長久久的比賽,不二法門即是賽前的練習。
鐵人 Cal Ripken, Jr. 能保持連續出賽的紀錄就在於事前的練習。練習時,就把體能、柔軟度、耐力、意志力保持在比賽水準,到真正比賽時,他的每項動作:快跑、接球、傳球能流暢地複頌出練習時的劇本,他何須拼命。或也可以說,遇到某些緊急狀況非拼命不可時,他的受傷機率也會比別人小,結果會比別人有效。
這概念也可用大學期考來舉例,一個平時不看書、不上課的學生,到考前一天才準備,你覺得他 pass 過的機率與一個平時認真上課、回家複習,而且考前一天也認真準備的學生來比,那個高?
我不是想勾起大家唸書時的痛苦,而是現在社會趨勢改變就是如此,工作中所需的知識佔你大學、研究所學會的比例逐漸降低,你必定是作中學、學中作。
這現象在資訊界更是明顯,程式設計/電腦科學是一門日新月異的行業,有人痛恨它是因為要一直一直學習,有人愛上它是因為可以一直一直學習,如果你覺得一直學習是件苦差事,建議你該換個不同類型的工作了,但我想不需要持續學習的工作應該也不會是個「好工作」。
所以,在你的專案結束而下一個還沒進來時,不要只是在玩你的 wii 、打 msn 、 沈迷在 Online Game 的世界,把瀏覽器開起來, Google 叫出來,查查 Web Framework 、 REST 、 AJAX 、 Open ID 、 CSS …,你會有一堆文件可以看,這些對 Web Programmer 都是不錯的。
0.02 秒的差距就靠事前準備補足。而且這樣你的軟體生涯才玩的久。
轉移公告
計劃把 http://blog.hoamon.info/ 文章全部轉移至 http://www.hoamon.info/blog/ 這裡,而本 Blogger 站台的文章近 500 篇,我預計在 2014-12-31 前移轉完畢,完成後 http://blog.hoamon.info/ 將只作代轉服務,一律把舊連結如 http://blog.hoamon.info/index.html 轉成 http://www.hoamon.info/blog/index.html ,敬請舊雨新知互相走告。
何岳峰 敬上
2007年4月30日 星期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我想是因為當下的存在感價值吧!
回覆刪除這勾起我好久以前就想寫的感觸...不過一切還在醞釀中~
只要活著就是存在呀!
回覆刪除所以能活著就不應該拼命!
我的回答。
回覆刪除